鼎中的食品。鼎足坏了,事物从鼎中翻出。
餗,鼎中的食品。覆餗之患指鼎足坏了,食物从鼎中翻出。比喻因力不胜任而坏事。《三国志.魏书.何夔传》裴松之注引孙盛曰:“公府掾属,古之造士也,必擢时隽,搜扬英逸,得其人则论之仁隆,非其才则覆餗之患 至。”亦作“覆餗之忧”。《晋书.韩伯传》:“于时疆埸多虞,宪章罕备,天子居缀旒之运,人臣微覆餗之忧。”亦作“覆餗之畔”。《晋书.蔡谟传》:“伏自惟省......上亏圣朝栋隆之举,下增微臣覆餗之畔,惶惧战灼,寄颜无所。”语本《易经.鼎卦》:「鼎折足,覆公餗。」《三国志.卷一二.魏书.何夔传》裴松之注引孙盛曰:「公府椽属,古之造士也,必擢时隽,搜扬英逸,得其人则论道之任隆,非其才则覆餗之患至。」也作「覆餗之衅」、「覆餗之忧」。
1.盖住:~盖。被~。天~地载。
2.底朝上翻过来;歪倒:颠~。前车之~,后车之鉴。
3.同“复2”
古代指鼎中的食物,后泛指美味佳肴:“奇珍异味天庖~。”
1.往:由京~沪。君将何~?
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~不得。取~不尽。操~过急。言~成理。取而代~。有过~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~。
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~。不觉手之舞~,足之蹈~。
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~二虫。~子于钓。
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~心。钟鼓~声。以子~矛,攻子~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~家。无价~宝。缓兵~计。千里~外。意料~中。十分~九。
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~大。战斗~激烈。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~就下,极为自然。
1.祸害;灾难:~难。水~。防~未然。
2.忧虑:忧~。~得~失。
3.害(病):~病。~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