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。编入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一卷。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,并从认识的来源、认识发展的动力、认识的目的、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,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。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,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”思想。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,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。指出教条主义、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、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。提出主观与客观、理论与实践、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。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,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~心儿。把窟窿填~了。
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~话。~心眼儿。~事求是。
3.实际;事实:失~。名~相副。
4.果实;种子:芡~(鸡头米)。开花结~。
5.姓。
1.踩;践踏。
2.实行;履行:实~。~约。
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~。议~。
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~。社~。历史唯物~。
3.评定;看待:~罪。相提并~。
4.介词。按照:~堆卖。~件计工。
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