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动)辨别;识别(真假好坏):~真伪。[近]识别。
亦作“鉴别”。谓辨别真假好坏。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。
宋 司马光 《论周琰事乞不坐冯诰状》:“ 周琰 所用殊字, 誥 本疑不係重叠韵。由臣愚懵,鍳别不精。” 清 阮元 《小沧浪笔谈》卷二:“精于鑑别,所蓄书画最富。” 朱光潜 《文学的趣味》:“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,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,特有所恶,这就是普通所谓鉴别。”
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,多用于古物的鉴定。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词汇,在现代虽然该词比较少见,但在古代是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词汇。在一般场合比较常见。
1.镜子(古代用铜制成)。
2.照:水清可~。
3.仔细看;审察:~别。~定。
4.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:引以为~。前车之覆,后车之~。
5.旧式书信套语,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,表示请人看信:惠~。台~。钧~。
1.分离:告~。临~纪念。久~重逢。~了,我的母校。
2.另外:~人。~称。~有用心。
3.转动;转变:她把头~了过去。这个人的脾气一时~不过来。
4.姓。
5.区分;区别:辨~。鉴~。分门~类。
6.差别:天渊之~。
7.类别:性~。职~。派~。级~。
8.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、布等物体上:把两张发票~在一起。胸前~着一朵红花。
9.插住;用东西卡住:皮带上~着一支枪。把门~上。
10.用腿使绊把对方摔倒。
11.两辆车朝同一方向行驶时,一辆车强行驶入另一辆车的车道,使不能正常行进:~车。
12.表示禁止或劝阻,跟“不要”的意思相同:~冒冒失失的。你~走了,在这儿住两天吧。~一个人说了算。
13.表示揣测,通常跟“是”字合用(所揣测的事情,往往是自己所不愿意的):约定的时间都过了,~是他不来了吧?
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(多用于“别不过”):我想不依他,可是又~不过他。